应该延迟社保领取,职工50岁退休后,可以再打15年短工,等到65岁再领取退休金,这样既能体现人生价值,也能减轻国家的负担金投策略,很难想到,说出这句话的人,是清华知名教授杨燕绥。作为一个研究养老问题多年的经济学教授,为何在谈及养老问题时,不仅不为退休人员争取福利,反而还提议推迟发放养老金呢?
更加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句话是杨燕绥教授10年前对于中国老龄化推测时所说,十年后,杨燕绥教授再次做出回应:我觉得我预测的很准确,这都是有大数据支持的,一时之间,这个十年前的老话题再次成为热点,被网友讨论!那么,杨燕绥教授所言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良心”建议呢?为何,杨燕绥不放过退休职工这点退休金呢?
杨燕绥教授对于职工退休金领取这个话题,之所以备受争议,其实跟杨燕绥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本人如今已经70岁了,不管是有没有“退休”,都到了杨教授所说的领取退休金时间,再者说,作为清华大学的知名教授,杨燕绥可以说根本不会为了金钱困扰,每个月的退休金过万,比很多一线城市的打工族还高,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呢?
在未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前,我们完全可以凭借着年轻参保人员的投入来养活占比并不算很多的退休老人,但现在情况却不一样了,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养老基金和财政都要面临着更大的发放压力。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来看,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社保参保退休人员累计达到13157万人,并且接下来的每一年,这个数字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大幅度的增加金投策略,这也就意味着,国家财政和养老基金的压力,也会随着而逐年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已经开始考虑是否要尽快落实延迟退休的新政策,一些社会学、人口学领域的学者,也结合这样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认为,为了解决财政和基金的压力,国家或许可以在老人退休15年之后再发钱,此番言论一出,杨教授很快就遭到了舆论的冲击,不少老百姓都认为,杨教授就是养尊处优惯了,不知道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辛,这才会大言不惭的提出这样的观点,站在理论的角度上来看,杨教授提出的观点确实可以很好的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
但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如果我们真的这么做,就很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带来更多不利的影响,假设我们真的推行了杨教授的建议,那也就意味着,男性退休人员要在75周岁的时候才能如期领取到有关部门发放的养老金,60岁到75岁这15年的时间里,要么自己出去赚钱,要么靠子女养活,又或者是啃自己之前攒下的老本。
不管是哪一种方法,似乎都不能给退休人员提供相应的保障,对于一些脑力劳动者来说,60岁到75岁这段时间,头脑还不算太迷糊,还能继续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是去做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工作,但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60岁已经是整体机能的极限了。60岁之后,恐怕就没什么继续坚守工作岗位的可能了,除非去小区当保安看大门,干一些简单轻松的工作。但这些工作的收入极低,不见得就能保障好晚年的生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有子女的经济支持。而现在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年轻人连自己的生活尚且无法照顾好,又怎么去照顾年迈的父母呢?更何况,现在不少人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一个人的收入要拿来养活三个人,确实是有些勉强。
现在年轻人迫于经济上的压力,已经不愿轻易生育,按照清华教授的这番建议来看,如果我们真的落实了这样的政策,那么就很有可能让生育率变得更惨淡,这不仅不能真正缓解老龄化的冲击,反而还会给我们的人口增长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而中国呢?由于发展相对较晚,很多福利设施跟国外体系是不同的,人们甚至会因为负担不起医药费,四处借钱治病,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积累跟国外一样的个人财富,实现财富自由,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这些话题,很显然也很是重要,既然,想要用数据说话,这部分数据只字不提,只提让老百姓晚点领福利,看似是给国家减轻了负担,但是说的实际点,不就是不给这些退休的人活路吗?
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